对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19号提案的答复
张全兴、牛原、赵经纬委员:
您提出的“关于推进我市高质量充分就业”的提案收悉,经与市发改委、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研究,现答复如下:
就业是民生之本,做好就业工作,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,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。近年来,我们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,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,着力稳岗位、扩容量、保重点、强培训、优服务、兜底线,持续抓好重点群体就业,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,全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,结构不断优化,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。
一、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
近五年来,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.3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,调查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,与全省持平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,转移就业规模达39.22万人,其中省内就业26.24万人,省外输出12.98万人,基本实现了应就业、尽就业。累计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7.2万人,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万人,持续保持“零就业家庭”动态清零。从就业形势变化来看,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体系日益健全,就业结构不断优化,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,从业人员占比从2018年末的36%提升到2022年末的44%。失业水平保持低位,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。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。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,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。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持续提升,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。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,春风行动、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特色活动成效明显,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发展壮大。
二、下一步工作计划
在下一步的工作中,我们要深入研究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,针对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,积极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。
(一)坚持经济导向,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
产业兴,则就业兴。充分发挥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,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加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,积极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,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,优先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,稳定扩大岗位供给,积极布局新兴产业,创造更多就业机会。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变革方向,聚焦新型基础设施、新型城镇化、重大工程等重点领域,滚动实施一批强基础、增后劲、利长远的重大项目,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。落实政策支持发展新业态就业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,扩大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。
(二)优化产业结构,促进就业结构匹配升级
协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在做大做强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同时,拉长产业发展链条,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产业结构。借助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,搭建人员流动开放平台,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落地本市。持续与西安、郑州等地高等院校合作交流,努力将高校科技成果与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对接,转化生成一批科技含量高、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优质产业,以产业发展吸引高技术高层次人才落户本地。
(三)支持创新发展,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
积极搭建能够吸引人才、孵化技术、研发产业的载体,通过载体把高校和企业联接起来。积极倡导高职院校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合作共建,引导高职院校根据企业产业特点和企业需要合理设置专业,推进订单教育,开设企业现场教学课程,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。引导企业注重长期人才培植,开办产教实验基地,打通技能型人才输送渠道,保障学生有出路、产业有支撑。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计划,加强创业创新载体建设,构建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和服务体系,打造一批创业平台,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促进和帮扶自主创业的重要载体。
(四)坚持人才引领,优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
推进“人人持证,技能河南”建设。开展全方位、大规模、多层次、高标准职业技能培训,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,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,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、技艺精湛、门类齐全的技能劳动者队伍。聚焦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,配合市委人才机构,针对优势特色产业、关键行业、民生领域等紧缺性专业人才,继续深入外地高等院校宣传推介、引进人才。聚焦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,借助西安优质高校资源,协助搭建特色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、人才培育基地、产学研平台,逐步破解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制约着我市发展的瓶颈。
(五)统筹整合资源,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
坚持培育主体、整合资源、搭建网络三管齐下,建立服务高效、规范有序、支撑有力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。进一步加大对市县两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,不断拓宽服务领域、增强服务内容,发挥政府机构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主体主导作用。提升培育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。出台政策,鼓励业务相近的企业合作,做大规模,培育一批有实力、极具竞争力的大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,提升服务本地产业的能力。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,积极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将我市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与外地的信息平台实现联通连接,实现数据互联互通,信息共享,以满足我市各类企业、行业用工需求。
2023年5月23日
联系部门及电话: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830911
联系人:赵 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