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>建议提案办理>文章详情

对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119号提案的答复

发布日期:2023-05-24 08:53 来源: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

屈益邦、张晓晓、周瑞娟委员:

您提出的关于“以产业为引导,引领新农人回归乡村振兴”的提案收悉,现答复如下:

一、培育返乡创业示范园,助推新农人就业创业。一方面积极申报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、示范园区、示范项目,卢氏县被评为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,渑池柳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、卢氏县朱阳关香菇小镇、灵宝市函谷关文化旅游产业园3个园区被评选为河南省返乡创业示范园区,全市11个创业项目被评为河南省示范项目,14个创业项目被评为河南省返乡下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(乡村振兴)优秀项目。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,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,研究制定了《三门峡市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评审认定办法(试行)等三个办法》,目前,评审认定了2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、3个示范园区、8个示范项目、14个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优秀项目。进一步释放了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潜力和活力,引领新农人回乡就业创业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。

二、强化创业贷款担保贴息,缓解新农人创业压力。一是扩大免担保覆盖范围。围绕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,对参加创业培训取得《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合格证》(SYB模块)或取得高级及以上(种养殖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中级及以上)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创业人员,创业项目与专业一致的,可按政策申请不超过20万元的免担保创业担保贷款。二是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覆盖范围。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。将高校毕业生(含大学生村官和留学回国学生)扩大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(含技工院校毕业生、大学生村官和留学回国学生)。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调整为脱贫人口(含监测对象)。三是提高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。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贷款额度由原20万元提高至50万元;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创业的,最高贷款额度由原150万元提高至200万元;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最高贷款额度由原3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。针对提高贷款额度部分,各级担保机构提供“只担保不贴息”服务。2022年,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41笔72030万元,其中发放返乡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45575万元,扶持4441人次自主创业,辐射带动就业12817人次。

三、选育乡村人才队伍,激励新农人干事创业。一是初步建立乡土人才选拔机制。印发《三门峡市乡村实用人才评选管理办法(试行)》的通知(三组〔2022〕33号),拟订《乡村实用人才评审细则》,强化资金激励,培育爱农业、懂农业、有技术、善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,为推进三门峡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。2022年首批乡村实用人才共申报1561名,最终评选出1000名,含高级100名、中级300名、初级600名。二是持续引进乡村急需紧缺人才。继续实施“三支一扶”计划,持续扩大招募规模,增加支农、帮扶乡村振兴名额比重,新增水利、农业岗位类别,引导更多青年投身基层乡镇,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注入新生力量。2022年“三支一扶”计划招募了59人,争取中央“三支一扶”专项资金135.9万元。

四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,提升新农人技能水平。一是以高质量推进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工作为抓手,深入挖掘中高职院校、技工院校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及各类行业、企业潜力,组织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层次、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,根据市场需求,强化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。同时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开展送培训评价进乡村活动,让更多劳动者实现一技在身、一证在手、推动人民群众更高质量就业增收。2022年,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.9万人次。二是通过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。针对农民工创业需求,组织专业创业培训机构,进行创业意识培训,增强创业能力,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,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,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创业梦想,进而更好的带动和促进就业。2022年,全市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2056人次。

下一步,我们将立足部门职责,继续引领新农人回归乡村振兴。一是持续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助推乡村振兴。深入实施豫商豫才返乡创业工程,重点针对农民工、农民企业家、新农人等群体,拓展招商引资领域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,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、新动力、新增长点,助推乡村振兴。健全返乡创业“一站式”综合服务中心,通过电话、网络、面对面等方式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全过程、一对一、点对点的创业投资服务,解决就业创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二是持续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。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乡村实用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和评审细则,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,针对农村人才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重能力、重实绩的人才评价标准,真正把农村中能带领农民学科学、用科学,走向致富之路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。建立人才资源库,摸清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、技术特长、技术成果、发挥作用等方面情况,建立人才档案和数据库,为人才培养、使用提供依据,也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奠定基础。

 

 

 

2023年5月24日

联系部门及电话:市人社局 2976897  联系人:赵志宏